雲霧山天心岩茶山上,碧綠連綿、綠浪洶湧,株株茶樹冒出了新綠,數十名採茶女在成壟的嫩綠茶田間雙手翻飛,彷彿翩翩起舞,採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
“吃了早飯我出門,
三老四少進茶林,
太陽火辣也要去,
多少汗水擦不及,
種了茶葉要整理,
不來管理茶不成……”
山歌響坡頭,茶葉芽兒綠。
在燦爛的驕陽下,嫩綠的茶葉在微風中搖曳生長,茶苗旁,採茶女一邊唱著種茶歌,一邊手腳迅速的勞作除草,伴隨著蟬叫鳥鳴,連綿的山坡顯得格外熱鬧。
在眾多勞作的茶工中,白龍傑格外引人注目,他一會手拿鐮刀割草清理雜苗,一會與茶工聚在一起,為他們講解除草的方法,茶山上到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白龍傑自與丹霞成婚後,拜農廬夫妻為義父義母,就與茶葉結了緣,讓他見識到了茶產業的巨大前景和效益,開啟了他的茶葉夢。
“茶葉是我的親人,我要用心伺候,種植、製茶、管護的事情,我都要認真做好。”有了想法,白龍傑開始琢磨各地的茶葉種植與製作,隨著對茶的熱愛,其瞭解也愈發深入,白龍傑現在對茶事已是瞭然於心。
在白龍傑看來,天心岩氣候溫暖溼潤,降雨量適中,海拔不高不低,是發展茶葉種植的理想之地,更加堅定了種茶的決心。在農廬的精心培養下,他帶著積累多年的茶業經驗和對茶葉的情懷,將茶山管護得井井有條。儘管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些許困難。
他與農天一經過多番考察,認真規劃,白龍傑建議,這附近荒山多,無人利用,開發荒山種茶,可以弄它個上百畝山地種植綠茶和白茶。
農天一點頭稱是。
開發荒山、開墾山地、種植茶苗、除草育苗……隨著新茶山茶園的建立,白龍傑與農天一在一步步實現他們創業的夢想,同時也為周邊山民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一位老者說:“我年紀大了,幹不了重活,現在在茶園做點事,幹活輕鬆,還有零花錢用,心裡十分開心。”
農家注重德商共修,所以農家幾代人在當地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
在白龍傑和眾多村民們的齊心努力下,到明年春上,茶園的首批綠茶就可以採摘上市,白龍傑對農天一說,不久前,他又開墾了百餘畝荒山,準備開墾擴大種植面積呢!
如今,漫山遍野的綠茶、白茶長勢正旺,曾經撂荒多年的土地不僅得到了有效利用,“三濟堂”茶業種植面積更大、基地就更穩固,茶業隨之壯大。
農天一說:“下一步,還要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建設自己的茶葉加工廠房,開設茶學堂,建立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鄉親們種茶。”
錦泓茶樓已漸入正軌,於是,農天一說幹就幹,在農氏庭院一間寬敞的房間開啟了新式學堂,除了講習一般的詩文、算術、自然知識外,其中有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傳播茶知識、茶文化,系統培養茶業接班人。他開創了南頤縣茶學講習的先河。
農天一將其命名為“三濟堂”茶學講習所!
隨後,農天一發告示,很快招到幾名學生。這時,他正在課堂上講解茶葉製作技藝發展演變史呢。
他講道,中國製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各種茶類,從手工製茶到半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品質特徵的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技藝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他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梳理:
首先,是曬乾或烘乾散茶。
茶之用,最初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後來發展到生煮羹飲,都是直接取用茶樹鮮葉。
唐朝以前,茶葉的加工比較簡單,採來的鮮葉,曬乾或烘乾,然後收藏起來,這是曬青茶工藝的萌芽。
其次,是從曬青散茶到曬青餅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工具簡單的條件下,散茶不便儲藏和運輸,於是將茶葉和以米膏而製成茶餅,這就是曬青餅茶,其產生及流行時間約在兩晉南北朝至初唐。
第三,是從曬青餅茶到蒸青餅茶。
初步加工的曬青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覆實踐,發明了蒸青製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搗碎,制餅穿孔,貫串烘乾。蒸青餅茶工藝在中唐已經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蒸青餅茶雖去青氣,但仍具苦澀味,於是又透過洗滌鮮葉,壓榨去汁以制餅,使茶葉苦澀味降低,這是宋代龍鳳團茶的加工技術。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大致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在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衝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壓榨去汁的做法,卻奪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第四,是從蒸青餅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餅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
元代王楨《農書》,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採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溼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幹,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初期,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為流行。
再就是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於餅茶,茶葉的香氣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氣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香氣的炒青技術。
明代,炒青製茶法日趨完善,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幹,這種工藝與近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
最後就是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比如我們“三濟堂”生產的黃茶、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