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索倫獵人、達翰爾獵人組成的滿洲馬隊,一向都被清廷視作王牌部隊。八旗兵入關後迅速墮落,與之相反,索倫人、達翰爾人則始終生活在東北苦寒之地,騎射功夫一點都沒落下。
乾隆皇帝自詡平生十大武功,滿洲馬隊功不可沒。為防止索倫獵人、達翰爾獵人腐化墮落,乾隆甚至專門頒佈過詔旨,把索倫部落、達翰爾部落限制居住在東北極寒之地,不准他們接近漢人城市。
江南大營統帥和春為了對付革命軍,特意奏調了一支達翰爾騎兵,為之裝備了大量的新式來復槍。
誰知道,這支江南大營的王牌部隊,與革命軍甫一交手,就被革命軍騎兵打懵了。
達翰爾人以漁獵為生,從小就擅長騎射。加上生活在東北極寒之地,達翰爾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保持著早期八旗騎兵的風采。
只是,他們不習慣使用來復槍,射擊訓練太少,又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勇於衝鋒陷陣,卻不講協同配合。
面對革命軍騎兵的衝擊,達翰爾人積極迎戰。誰知道,雙方距離還有四百米時,革命軍就開槍了。得益於無煙火藥技術,革命軍步槍的有效射程可達到五百米。
槍聲一響,達翰爾騎兵沉不住氣,隨即開始還擊。他們使用的來復槍,大部分都是普魯士造的德萊賽步槍,仍然使用黑火藥,紙殼定裝彈。
這款步槍原本並不知名。五年前,楊烜在廣州舉旗起義,率先向洋行訂購德萊賽步槍。經過實戰檢驗,德萊賽步槍迅速走紅,成為清軍、湘軍購買來復槍的首選。
只是,德萊賽步槍仍舊使用黑火藥,口徑高達15.4毫米,重達4.7千克,長度則達到驚人的1420毫米,在馬背上使用十分不便。
革命軍1852式步槍產量增加後,隨即不再使用德萊賽步槍。但這款步槍價格便宜,效能可靠,洋行又不限購,仍然受到清軍的青睞。
因為口徑粗,子彈裝藥量大,德萊賽步槍的射程比1852式步槍還要遠,可以達到六百米。但德萊賽步槍精度、威力、射速都弱於1852式步槍。實戰中,射手通常在距離兩三百米遠時開槍。
雙方使用步槍對射,互有損失。相比之下,達翰爾騎兵損失更大。
革命軍步槍射速快,開槍後不產生硝煙,射手可以快速射擊。達翰爾騎兵開槍後,黑火藥會產生濃厚的白色硝煙,影響射手視線。德萊賽步槍使用紙殼定裝彈,裝彈速度也不如革命軍。
裝備上的優勢是其一,戰術上的優勢更為重要。
達翰爾人則只會猛打猛衝,企圖接近革命軍騎兵,與革命軍短兵相接。他們騎術精湛,馬上功夫相當了得,若能接近革命軍,就能使用馬刀戰勝革命軍。
革命軍騎兵的戰術更為靈活。兩軍還相距兩百米時,革命軍兵分兩路,一路向左,一路向右,似乎不敵達翰爾騎兵,要避開敵人逃跑。
達翰爾人精神一振,為首的八旗偏將急令親兵擂響戰鼓。鼓聲乃進攻的訊號,官兵得令,急忙催馬急進,追擊敵軍。
革命軍果然不敢接觸達翰爾騎兵,掉轉馬頭後撤。達翰爾人更加奮勇,接連追擊革命軍二三里。
忽見前面一條大河,革命軍卻越來越少,像是鑽入了什麼密道似的。那員八旗偏將心中大?,掏出望遠鏡一樣,才發現革命軍騎兵都已下馬,戰馬臥倒在地,革命軍則躲在了戰馬的後面。
這是怎麼回事?八旗偏將心生疑惑:難不成,革命軍已經走投無路?難不成,他們也跟那些騎駱駝的西域騎兵一樣,使用駱駝做掩體?
更多的達翰爾騎兵已被即將到來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一窩蜂地向前衝去。八旗偏將百思不得其解,只得任由部隊衝鋒。
離河堤還有兩百米時,革命軍開火了!他們的火力,比剛才交鋒時密集得多,還有炮彈不時落在達翰爾騎兵中央。
八旗偏將恍然大悟:中計了!這不正是革命軍擅長的“回馬槍”戰術嗎?
望遠鏡內,八旗偏將果然看到許多步兵,早已侯在河堤上。他們已經埋伏已久,就等著達翰爾騎兵上套了。
達翰爾人不知是計,還以為大河乃老天相助,打算把革命軍趕入大河呢!
八旗偏將忙令手下親兵猛敲金鑼。自古鼓聲前進,鑼聲後退。達翰爾人得此訊號,再見前面炮火猛烈,才知道中了革命軍的埋伏。
在革命軍猛烈的炮火下,達翰爾騎兵紛紛倒斃。一名騎兵倒下,往往連帶著周圍數名騎兵倒下。騎兵迅疾如風,前面的騎兵想停下,後面的騎兵又洶湧而至,彼此相互衝撞,真是亂作一團。
好不容易擺脫混亂,達翰爾騎兵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馬。河堤上的革命軍騎兵則奮起追擊,又斃傷敵人無數。
僅此一役,被和春視為王牌部隊的達翰爾騎兵,就損失了超過一半的兵馬。江南大營官兵本就欠餉,聽聞達翰爾騎兵戰敗,士氣更加低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革命軍入主南京以來,由於兵力單薄,又要防範太平軍,只能在南京採取守勢。如此過了一個多月,直到等到革命軍騎兵的到來。
這期間,革命軍攻佔南京,楊烜在南京建號稱帝,釋出討清檄文。諸多大動作,清軍江南大營竟然毫無作為,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江南大營兵力捉襟見肘。
江南大營編制八萬多人,用在南京前線的約有五萬人。其餘兩三萬人,要配置在後方,保護蘇南、皖南的糧臺,要保證後勤補給線,兵力捉襟見肘。
南京是座大城,江南大營在天京以東的防線就長達一百多里。江南大營使用消極圍困戰略,五萬多兵力散佈在一百多里防線上,缺少機動力量。
二)江南大營作為正規軍,處處受到朝廷遙制。
和春威望有限,不敢不執行咸豐和軍機處的命令。但南京與北京距離遙遠,一個公文往來差不多需要兩週時間,朝廷的指示與戰場形勢常常脫節。
與之相反,曾國藩就常常抵制朝廷的軍令。咸豐令他擔任蘇浙閩三省欽差,節制三省軍務,他同樣採用拖延策略,拒不赴任。
三)江南大營將領互不服氣,士氣低落。
向榮行伍出身,由小兵積功至江南大營統帥。他活著時,很少拖欠軍餉,甚至還用軍費購買鴉片,以犒勞官兵。為此,下級官兵都很擁戴向榮。
和春繼任為統帥後,剋扣軍餉,又試圖整肅軍紀,下級官兵多有不服。張國樑作為副帥,便很瞧不起和春,互相不服。
四)江南大營孤立無援。
江南大營與湘軍是死對頭,雙方常常在軍餉上面發生爭執。遇有戰鬥,兩軍也互不配合,乃至於互相拆臺。
至於以揚州為大營的江北大營,與江南大營也不對付。雙方為了爭奪厘金,亦常常在咸豐面前打官司。兩大營劃江而治,作戰毫無默契可言。
革命軍騎兵打敗達翰爾騎兵後,順利攻佔宜興,前往南京的道路已經暢通。步兵一師主力也源源不斷地開來。
江南大營老營設在南京滄波門、高橋門之間,與南京城近在咫尺。面臨著滅頂之災,和春枯守老營,如坐針氈,真正是度日如年。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