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歷史軍事>1850再造中華> 第90章 尋訪李秀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0章 尋訪李秀成

過了梧州府,再往西走,便是藤縣。與梧州、肇慶、三水等地不同,藤縣位於潯江南岸,北流河在此匯入潯江。

古時候交通不便,城市往往建在大江大河之旁,既方便交通,又方便居民取水。特別是兩江交匯之處,容易形成沖積平原,是古代建築城池的不二之選。

廣西有十萬大山,也有數十條大江大河。但廣西缺少耕地,人口不盛,特產不豐。清軍在廣西駐軍不多,又在忙著鎮壓天地會起義。

密碼五六37四三陸七伍

黑旗軍水營船隻眾多,進入廣西后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假若鼓帆直進,很快就能到達潯州府桂平縣,參加太平軍金田團營。

不過,令諸將意外的是,楊烜決定進攻藤縣,在藤縣停留數日。他的理由也很牽強:藤縣官府以府庫沒錢為由,不肯向黑旗軍繳納“保護費”。

原來,梧州官府向黑旗軍繳納了三萬兩“保護費”,黑旗軍果然捨棄梧州,一路向西。

楊烜受此啟發,派人向藤縣官府索要一萬兩保護費。沒想到,藤縣知縣倒是個硬茬,拒不交錢,反而厲兵秣馬,準備迎戰黑旗軍。

不是說要急進潯州,趕赴金田團營嗎?怎麼要在藤縣停留?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窮得叮噹響,並不像肇慶府那樣富庶,似乎並不值得黑旗軍在藤縣浪費時間。

眾人頗感不解。但楊烜執意進攻藤縣,諸將也不好反駁。

更令諸將意外的是,楊烜把攻城事宜委託給參謀長馮可欽,自己帶著近衛連下鄉了!

楊烜停軍藤縣,實有必要。但此事別有秘辛,不足為外人道。

藤縣已是拜上帝會的勢力範圍,境內有許多拜上帝會信徒。在太平天國曆史上,湧現出了許多藤縣籍的大將。其中最著名者,當屬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

陳玉成、李秀成都是太平軍中的後起之秀。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開始走下坡路。在陳玉成、李秀成的努力下,天國又苟延殘喘了八年。

密碼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這兩人智勇雙全,堪稱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雙子星,打了許多漂亮仗。但在太平天國早期,兩人並不知名。

陳玉成年齡太小,金田起義時只有13歲,是個童子兵。李秀成資歷太淺,直到1851年太平軍路過藤縣時,才加入了太平軍。

現在正是1850年8月,楊烜搶在太平軍之前把李秀成、陳玉成收為己有,可能性非常大!

除了陳玉成、李秀成二人,藤縣還出了許多太平軍大將,大多與陳李二人有著密切關係。

譬如太平軍後期名將李世賢,是李秀成的堂弟。再如太平天國內官之首陳承瑢、扶王陳德才、然王陳時永、征討軍主將陳學禮等,都是陳玉成的族人。

卻說楊烜帶著近衛連,直奔大黎裡新旺村。這裡是李秀成的家鄉。楊烜認為,李秀成之才過於陳玉成,故先去找李秀成。

李秀成年長,時年27歲,文武雙全,是個帥才。陳玉成年幼,時年13年,打仗勇猛無雙,於民政上略有不足,是個將才。

湘軍攻佔天京後,李秀成把戰馬讓給幼天王洪天貴福,自己不幸被俘,寫下了李自成自述。按自述中所說,他“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難”,受盡了“孤寒無食”的折磨。

1851年,當太平軍路過藤縣時,28歲的李秀成毅然加入了太平軍。此人頗有才幹,受到楊秀清的常識。1853年太平軍攻下南京後,楊秀清親自保舉李秀成,讓他獨當一面。

現在,楊烜穿越後改變了歷史,決定搶先籠絡李秀成。

討論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黑旗軍來到新旺村,在村裡架鍋生火,準備開設粥廠。所謂粥廠,是古時候賑濟災民的制度。若遇災荒,官府、地主往往開設粥廠,讓饑民不致於餓死。

官府開設粥廠,一方面是為了賑濟災民,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流民。在古代,流民走投無路,往往鋌而走險去造反,是封建社會內部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既然能免費吃粥,新旺村民都圍了過來,等著黑旗軍開鍋分粥。有個耄老壯著膽子問楊烜:“軍爺,你們真的是黑旗軍?大鬧廣州、奪佔肇慶那個黑旗軍?”

楊烜淡然一笑,說道:“老先生,你問的沒錯,我們正是黑旗軍。今日,我們奪佔了藤縣,準備在新旺設定粥廠,請鄉親們吃頓飽飯。”

此言一出,在場的村民紛紛下跪。那耄老似乎是村裡的族長,帶頭說道:

“這位軍爺,但凡部隊下鄉,不管是綠營還是天地會,都是劫掠鄉里,從來沒有為老百姓施粥的。黑旗軍不僅不擾民,反而為我們施粥,果然與傳聞中的一樣。我代李氏族人,感謝軍爺大恩大德。”

果然是村裡的族長。楊烜連忙扶起耄老,和他攀談片刻,便問他道:“老先生,聽說村裡有個名叫李秀成的年輕人,為人極有見識,我想見他一面,您能為我引薦一下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那耄老思索片刻,疑惑地說道:“軍爺,莫非是您記錯了?我們村裡從來沒有叫李秀成的年輕人呀。”

難道,自己的記憶出錯了?楊烜絞盡腦汁,搜尋腦海裡的歷史知識。沒錯呀,這李秀成確實是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人呀。

對了,想起來了!楊烜轉而問道:

“老先生,這李秀成今年二十七八歲,舅舅是個塾師。李秀成年幼時,曾到舅舅的村塾裡幫工,一邊讀書,一邊打工。他很聰明,在村塾裡認了字,粗通文墨。老先生,您再想想,有沒有這號人?”

那耄老想了半天,最後猶豫著問道:“軍爺,老朽想起來了。我們村確實有這麼一個人,符合軍爺的描述。但他不叫李秀成,而叫李以文。”

楊烜心頭一震,腦海深處的記憶被喚醒了:李秀成原名就叫李以文,加入太平軍後改名李壽成。因他英勇善戰,屢立奇功,特被洪秀全賜名為“李秀成”!

他不動聲色,讓親兵授給耄老二兩銀子,問道:“老先生,你講一講這李以文的事蹟。我對照一下,看是不是我要找那個李秀成。若是他,若能把他找來,我還要再送你二兩銀子。”

那耄老得了好處,高興極了,說道:“軍爺,這李以文自幼聰明。他在舅舅村塾裡邊幫工,邊讀書,硬是識得了字,還能略作文章。

“他幫地主家放羊,在鞭鞘上綁上石頭,把一大群羊治得服服帖帖。即便是脾氣暴躁的公羊,到李以文手裡也得乖乖的……”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