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山,遠觀如同一匹紛披白色鬃毛、奮蹄賓士的駿馬。
農廬第一次知道馬橋,是很小的時候,農廬是從他母親的口中得知的,其母描述道,馬橋有座白馬山,山高路險,風景好,茶樹也好,善出能工巧匠。所以,白馬山呀,馬橋呀,就早早地植根於農廬的記憶裡。
第二次真正地接觸白馬山,是和農天一去馬橋走訪親友,同時準備收購茶山。
這天上午,他倆在馬橋腹地走了一圈兒,領略了白馬山腹地稻熟的清香,玉米的金黃,茶園的蔥鬱,他倆還第一次喝到了純正的馬橋茶,茶之清純、加工之精細,都給農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還有親友家裡臘豬蹄散發的濃厚肉香、山雞湯熬製後帶膠狀的濃烈醇香……
農天一在好長好長一段時間裡,總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農天一已從漢口“三濟堂”學成歸來。這次上白馬山,父子倆是直奔白馬山茶葉而來的……
夏日炎炎,碧空如洗,踏上馬橋地界,一股清涼的風,從鬱鬱蔥蔥的玉米地裡絲絲縷縷地吹來,從稻田的那頭一股一股的吹來,從山上繁茂的花慄樹、蔥鬱的葉片間嘩嘩的吹來,他倆在城裡多日煩悶的情緒瞬間被吹拂得一乾二淨……
“今天我們採取一看二訪的方式進行。”農廬說。
“那就先上白馬山吧。”農天一提議道。
他倆就馬不停蹄地奔向白馬山山頂。因為山頂周圍有大片高山茶園。
一路蜿蜒直達山頂,站在山頂環顧四周,是一片一片鬱鬱蔥蔥的茶園,呈梯田狀散開,茶樹一尺來高,葉片青黛,新發的茶葉嫩嫩的,青黃青黃的,在烈日的映照下,閃著油綠的光澤。
“這一山的茶園有近兩千畝,可以解決不少問題,大家到這裡做事,種茶、採茶、製茶,管理茶園,一舉多得。”農廬說。
農天一連聲“嗯嗯”。
在白馬山山頂,路的盡頭,遠方河流如帶,天空白雲悠悠。他倆頓覺涼爽宜人,心曠神怡。
“父親,你看,那裡有個亭子。”農天一喊道。
這荒山野嶺的,突然間出現一個孤零零的亭子,農廬略有所思地說:“路的盡頭,往往就是絕佳風景!”
在山頂的另一側,這亭子就是一個觀景臺,上得白馬山,可俯瞰馬橋全貌。如果是春天過來,那採茶的人該是滿山滿田,笑聲滿山樑了。
“你站在那個山頭,還能看見南頤縣城哦……”農廬指著旁邊的一個山頭說。
農天一感嘆道:“真是奇妙的景緻啊。”
站在白馬山上,馬橋盡收眼底,在四周高山的合圍中,馬橋就安靜祥和地在山的聳翠中鋪展開來:
一條灰白的碎石路將馬橋一分為二,路是彎彎曲曲的,路的兩邊是成片的玉米地和水稻田,在莊稼地的空隙、在山腳邊,一幢幢民居依山徬地,黑色的瓦、白色的牆,只見茶園一行一行整齊排列著,茶樹一壟一壟的蓬生著,橫的豎的有序地順著山勢爬升,青色的是茶樹茂盛枝葉,黃褐色的則是茶樹剛被修剪過的枝條了。
在下白馬山的途中,他們來到了李青弘家,這是他倆今天要拜訪的老茶人。這是一幢土木結構的民居,門前稻田青秀秀的,房前收拾得乾乾淨淨,幾棵香樟樹點綴其間,青竹挺秀,一副田園閒適美景。
農廬無不感慨:乾淨,實在是太乾淨了!
接待他倆的是老茶人的兒媳婦,這時,一個叼著旱菸、拿著蒲扇、穿著單衣的年邁老人迎上來,只見他精神矍鑠,從乾淨整潔的房子裡走出來,看到眼前這位樸素和善的老人,農廬心中不由得敬佩起來。
寒暄過後,李青弘老人講起了馬橋的種茶史。
老茶人開口道:種茶葉這件事就成了大家的主要心事了。先輩們早就在馬橋的白馬山開墾荒地,十分艱辛,開墾完了,一下子就有了一百多畝的茶園,算是有了根基。隨後又進行開墾,新園老園連成一片,一山挨一山,一梁繞一梁,一園接一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後茶樹連成了幾大片,形成了頗為壯觀的茶山。
茶葉是種出來了,長勢也喜人,四年後就到了採摘期,可怎樣炒茶,那時村裡人都是門外漢,邊炒茶邊琢磨,弄了一段時間,也沒個好的結果,炒出來的茶葉連自己都難以喝下喉嚨,更別說販茶賺點錢了。
這時,村民李立不信邪,就一門心思尋找製茶方法,搞了幾個回合,也費了不少工夫,炒出來的茶葉還是拿不出手,搞成了幾不像,李立覺得很沒面子,但也很無奈,正準備放棄,最後大家鼓勵他,他說,那我就硬著頭皮搞了。他也有股子鑽進,吃了不少苦頭,不久,硬是把黃茶給炒出來了。
說到這裡,老茶人自己也笑起來了。他倆也跟著哈哈笑。
抿口茶,老茶人繼續說,隨後,李立外出訪炒茶名師,瞟學手藝,回來後反覆鑽研,硬是憑著一股子勁,終於炒出了正宗的黃茶和綠茶,馬橋的老百姓都沒有忘記李立這個老前輩。
老茶人動情地說,茶葉是炒出來了,可怎麼販賣出去呢?起初,外面的人不買賬,他們就用紙袋子裝好,大夥挑著茶葉擔子,走村串戶,無償地讓別人品嚐,幾年下來,人們雖然知道了馬橋茶,但始終賣不動,最後只有送人。這就影響了茶山管護,慢慢地不少茶園就無人打理,荒廢了。真是可惜啊!
農廬也跟著說,“可惜了。”
於是,農廬的“三濟堂茶行”出現了,他們一拍即合,恰逢其時。
“那現在情況怎麼樣?”農廬迫不及待地問。
“這不,我年歲已高,茶山就希望你們三濟堂來盤活呢。”李青弘老人說。
白馬山近千畝的茶山,就這樣進入“三濟堂茶行”的版圖,進入“三濟堂”產品系列之中。
正值夏季,農廬收購茶山後,便立即著手對茶葉進行改造,夏天剪枝時,修剪下來的茶葉也能製成夏茶,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茶葉一年可以採摘三季,農廬正偷著樂呢!
後來,農天一將此片茶山出產的茶葉,取名為“白馬茶”。其茶名來自於五代毛文錫《茶譜》中記錄的茶事,因唐代就有“白馬茶”茶名,產自峽州一帶。同時茶名又暗合了山名。
農天一自有想法,就跟其父說,把白馬茶恢復並發展起來,專打“白馬高山茶”品牌。
其父點頭應允。
白馬山地處高山,具有天然的優良高山茶稟賦,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