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九十三章 用心識香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三章 用心識香道

青蓮鎮始建於明朝,古時南通夷陵,北達襄陽,東至縣城,西望川東,以交易埡絲、綢緞、農產品為主。明清時期,街面上有中藥鋪、茶館、布莊、雜貨鋪等百餘家,商埠十分繁華。

鎮上的古民居群南起嫘祖牌坊,北達古石橋頭,長260米,分佈於古街兩旁。其結構皆以二進三進格局為主,前店後作坊,適合做生意。民居多為青磚或土磚砌牆,布瓦蓋頂,屋簷有石雕木刻裝飾。門檻、門柱、牆角、臺階、櫃檯等均為石料穿鑿,部分扇、窗有木質鏤空雕花,以人物、花木、飛禽走獸型飾為主。老街面寬約35米,均由青石板鋪就,且獨具特色。

“青蓮人有派頭,羊半頭來狗半頭;青蓮人不講狠,一腳能踏十三省”。在青蓮鎮,這“省”和“筍”讀音相似,如今農天一走在近三百米長的化石古街,腳下的“石筍”和“寶塔石”,依舊可以讓人觸到遠古的脈搏,勾起歷史的記憶。古老的青石板,形態各異的雕花,斑駁的門窗,錯落的屋簷,有說不完的故事;石板街上窸窣的腳步聲,深巷裡的叫賣聲,是流傳不盡的古風遺韻。

每年農曆3月15日,為嫘祖廟會節,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上,民間藝人奏嗚音,吹嗩吶,身著青色碎花絲綢上衣、頭裹白巾的村婦向嫘祖供奉祭品,焚香,恭頌祭文。南來北往的商家紛紛聚集於此,進行商業交易。古老的民居群也煥發出悠遠的茶香。

茶,

香葉,

嫩芽,

慕詩客,

愛僧家。

碾雕白玉,

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

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

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首唐朝元稹的“寶塔詩”——《茶》,是農天一喜歡的茶詩之一。

伴隨著氤氳茶香,茶,也就成為農天一所鍾愛和堅守的事業,並且飽含了深深的一脈相承的家族茶葉情結。

泡茶的器具多是一些陶的、瓷的、玻璃製品,一不小心就會破碎,就像平時看到幼嫩的嬰兒一樣,看到這些東西,心靈就會變柔軟,就會在舉手起落間,變穩、變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拿得住,控得了。泡好茶,需要從容淡定的心態,而這些,都需要不斷的學習、修煉和提升。換句話說,習茶能潤人文。

有一次,農天一對友人說:“你可能不知道,在茶葉加工的過程中,需要經歷300多度的高溫,而這一片薄薄的樹葉,透過如此的鍛造和煎熬,卻浴火重生,散發出讓人健康、愉悅的滋味和幽香。”

初秋午後,大雨傾盆,握一杯清茶,坐在茶樓或茶室。賞茶藝濟濟彬彬,聽故事道古今,轉動的思緒隨著升騰的茶霧,雲繞升騰、起起伏伏……

高山雲霧出好茶,荊山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區域,農天一建立楚茶錦舍,獨創“高水溫、多投茶、不洗茶、快出湯”的沖泡製作法,以一杯茶水分離的荊山茶,透過定量、定溫、定時來保證茶湯質量,就是希望改變茶友對茶樓的認知,培養他們“每天一杯茶”的好習慣。

茶香之美,美在氣韻。

古人說,好茶妙在其味,最重其“香”。唐宋之時,古人制茶為了增加香味,大都喜好在茶葉中摻入香料。《大觀茶論》中也有“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但古人更重視的還是茶的自然香味,也就是“真香”。茶葉又稱作香茗,天賦的各種芳香物集中於葉中,就成了香氣;經現代科學分析,茶葉中已發現的香氣成分有二三百種,不同的香型是香氣物質的組成所不同而已。若是按茶葉的香氣型可分為毫香型、嫩香型、花香型、果香型、清香型、等等;倘是將茶葉沖泡後就會有淡香、奇香、異香、天香、醇香、芳香、馨香等等……可以說是妙不可言。

農天一在識香氣上有自己的看法:茶的產地不一樣,加工製作不一樣,所稟香氣也不一樣,所以品辨茶香,不僅僅是一件極具美感的清事,也是一件極具快感的雅事。當然,也是須鑑、須品、須充分發揮審美聯想後才能感知其香、其美。

其母說,這種茶味之香,香得嫩、香得甜、香得純、香得潤、香得真……

如果不是用心去品嚐、聯想,何以能找到這種香氣美感;倘若以此感覺品茶,其茶香之美無疑可增十倍百倍矣。

明人袁宏道對茶的香氣也作出了精妙的品辨鑑賞,他認為,茶中有草氣、豆氣、花氣和金石氣;而草氣遜於豆氣,豆氣遜於花氣,花氣遜於金石氣。草、豆、花諸香氣尚可以嗅覺品辨而得,而金石氣是“無氣”,只能是純以風格美感來代替嗅覺。著重茶香之格調而輕茶香之氣味,真可謂是品茶香而入神了。

茶是幽靜,茶須細品;而香只有淡,才能引導品茶者進入玄悟冥想之幽靜。所以溫庭筠《西嶺道士茶歌》中說:“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疏香也,淡香也。疏香才能留齒間而有“餘味”,品茶之體默運靈心品此餘留香味,於是也覺“鶴心”悠然而遠,淡然而微,幽然而玄,漸漸通於香冥清虛之仙境。

古人將茶分為“真香”“蘭香”和“清香”等,然茶還有一種獨具魅力的“冷香”。這種茶的“冷香”,是幾乎難以形容的。

這種奇特的香,可以是“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暗香;也可以是“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的冷香,翠葉吹涼,玉容消酒;還可以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恆久之香,一寸就有千縷……

儘管茶抑或茶香中的學問無窮,奧秒無窮;但是,那香在其苦的紅茶也好,香在其澀的綠茶也罷,其香必是先有王者之香,香濃而淳,如君臨蒼生,大氣磅礴;而後又有隱者之香,香幽而蘊,如幽谷之蘭,清洌沁人……

慢、閒與靜,是茶道與香道的共同要點。而在品的過程中,每一次的細膩感受都是相當重要的。當茶與香交融時,需要我們在身心寧靜的狀態細細品味才會有驚喜的發現。

自古以來,香道與茶道就是密不可分,兩者相互相容,而不統一。

品香與品茶,都有個鼻觀的過程。

巫青正在與子女談香道:

鼻觀,是對香味的直接把握,準確嗅出香的甜味、涼味、苦味、清香、奶味等,為感知香味打好基礎。

香品,宋人即有“清、甘、溫、烈、媚”五品之標準,而茶品也一樣有各種不同的香型,如花香、果香、木質香、陳香等,品茶“香、清、甘、活”的標準也早已廣為人知。

農天一和農天琴專心致志聆聽,時不時點頭稱是。

巫青繼續講道,香品與茶品對香韻也很有講究。當香品的香氣飽滿時,會直至喉部,所以會有喉韻的感受,繼而擴散在胸腔,流蕩在體內。

優質的茶品,也講究“韻”這個字,如觀音韻、高山韻、巖韻等等。

巫青深有體會地說,要想茶道和香道有感覺,最關鍵要夠靜。在操作的過程中,能放下心中事,讓身體得到放鬆,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寧,慢慢從香氣中感悟人生。

在一爐好香與一壺好茶營造的芳香世界中,人就可充分感受到鼻孔的順暢、咽喉的甘甜、身體的舒適、心靈的清淨,體驗一把香茶文化的獨特魅力。

“春自山中採,香宜爐裡煎”。當和煦的春風拂面,山巒的茶園翠綠時,或坐於松竹之間清談允日,或迎對皓月清風賦詩鳴琴;在空廓、寧靜、清雅的世界裡細品茶香。

杯中泛起的淺碧、流淌出的陶醉,彷彿把人帶到翠微深處、雲際山剎的詩化境界,此時,就會感受到茶之中和、茶之幽遠、茶之靈慧、茶之清韻、茶之香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