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九十七章 卞和茶之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七章 卞和茶之謎

自從祁玉先生跟農天一講解了“和氏璧”的故事後,他就想一探究竟。

卞和三獻璞、國寶“和氏璧”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楚國,也就是立國之地的荊山。這個故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名叫卞和的玉工,採到了一塊源於楚(荊)山的“璞玉”,其表如石頭,外有皮殼,他斷定這是一塊難得的寶玉,好心將它獻給楚厲王(即楚國君主蚡冒)。由於當時的玉工不識寶,反被誣為“欺君”而受刖刑,被砍掉左腳。

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璞”獻給武王。由於相玉者也不識寶,又以欺君之罪被砍掉了右腳。

楚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玉”痛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知道後,便派人問他:“天下被刖足的人有不少,唯獨你如此悲傷這是為何?”

卞和答道:“我悲傷的不是我被砍掉了雙足,而是為楚王一再將寶玉視為一般石頭,並加罪於獻寶的忠貞之士。”

文王聽後,便命玉工將“璞”琢去皮殼,結果真的露出溫潤無暇的寶玉。於是將卞和發現的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說文解字》:“璧,瑞玉”,意即好玉為璧)。並要封卞和為陵陽候,但遭到他拒絕。此後“和氏璧”在歷代楚王中相傳了370多年。

可以演繹一下當年的情形。

因荊山上石料豐富,卞和經常上山採石料。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一隻鳳凰落在荊山頂上,鳳凰腳下還閃閃發光。等他爬上去又發現鳳凰不見了,亮光也不見了。第二天他再次發現鳳凰停在荊山頂上。

卞和一口氣爬上山頂,卻又弄不清楚究竟是哪塊石頭是鳳凰的停留地。後來他就在可能是鳳凰停留的石頭上,插上樹枝並繫上紅帶子做標記,一天後他果然發現鳳凰停留在插有標記的石頭上,就這樣他就帶著這塊石頭回家。

時間長了,他發現這塊石頭冬生暖,夏生涼,果然是塊寶石。

第一次,他將“落鳳石”獻給楚厲王,但對方不識,以為卞和是想拿普通石頭騙取賞金,一氣之下砍掉卞和一隻腳。

過了幾年,楚厲王駕崩,武王即位。卞和不想被天下人恥笑,再次進城獻寶,結果被砍掉了另一隻腳。

卞和一路乞討,爬回了家。等楚文王繼位後,卞和已經老了。

楚文王派人找來卞和,瞭解情況後,讓周圍人看個究竟,周圍人都說只是一塊普通石頭。

卞和急了,覺得太委屈,用頭撞寶石想一死了之,卞和的血流到寶石上,石頭裂開,裡面果然是稀世珍寶。

卞和之精神在於“其抱璞哭三日夜,淚盡繼之以血。”

為此後世有人為卞和歌曰:“楚之貞士者名和,捨身之輕兮為玉,傳世而聞者為忠,識通萬物者子心。”以紀念卞和這一獻玉感人肺腑的義舉。

而後是趙惠文王時期,因楚國與趙國聯姻得到了“和氏璧”。當時諸候各國都想得到這稀世珍寶,才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掠得這塊寶玉。據傳,秦始皇之所以自稱“皇”,就是因為“白”與“玉”組成了“皇”字。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當地“卞和茶”的來歷。

“卞和茶”產自沮河岸邊的一個獨立的大山包,山包南側有一岩石伸出,峭立於河邊,就像一隻玉烏龜的頭。民間傳說,每發洪澇災害前,沮河的水烏龜和畈田山丘的旱烏龜都會爬到山包上集聚避災,故名玉龜包。這小山包上野生一片茶林,常年雲霧繚繞,河水從山腳下繞過,遠觀這山包,就像一隻飲水的烏龜。

卞和茶,春芽細嫩,飽滿如雀舌,葉片稍小,實非大葉種,然而滋味醇和甘潤,內涵豐滿,清香高揚,韻味深長。

那綠色的芽葉在陶壺中時而輕歌曼舞,若依若立;時而溫婉安靜,如一葉沉碧潭,深不可測。

草木皆有靈,這一葉的前世今生,要麼是那個詩情畫意的閨閣女子落難民間,要麼是那個出身豪門滿腹才情的男子浪跡江湖,終歸,是不凡。

卞和茶與它生長的這座古老茶山一樣,卓爾不群,滄桑跌宕。今天的卞和茶只剩下每年不足二百斤的產量,也算是留存的一點餘脈吧!

於是,農廬帶著農天一和白龍傑進行深度挖掘,作了進一步開發,就有了現在的“卞和茶”了。

農天一說,簡單講,“卞和茶”有“三苦三甜”的多重味道呢。這就是茶人的一種特殊講究了。

一泡即“一苦”,說的是君不識材(才),誤了楚國;二泡即“二苦”,說的是瑕不掩瑜,不辯真假;三泡即“三苦”,說的是忠貞之士,被砍雙腳。

這“三苦”的寓意,都是人們為了紀念卞和得玉後的屈辱經歷而不悔,並巧妙運用於飲茶之中。足見民間茶人的大智慧和一片苦心。

那麼“三甜”呢?飲到第四泡即是甜了,“一甜”是堅貞不屈,日月可鑑;第五泡即是“二甜”了,這就是玉蘊精華,光耀後世;飲到第六泡就是“三甜”了,即真相大白,甜在心裡。

歷史人物在茶道中得以昇華,茶在故事裡得以延展,真可謂珠聯璧合。

在古籍中有“卞和獻璞”和“楚山之玉”、“荊山之玉”之說。在沮河流域民間也有“卞和在荊山掘到璞玉”的傳說。

地處荊山的南頤縣自古產奇石,如石燕、太極石、溫涼石、翠石等,今有荊山綠碧玉、流紋石、雪花石、鍾紋玉、龜紋石、墨石等。

盛世多祥瑞。卞和所得“落鳳石”之山,就在今南頤縣境內的鳳凰山、鳳山一帶。在荊山深處的沮河流域,農天一與幾位玉石有緣的“相璞”淘玉愛好者,經過艱苦尋覓,已在荊山沮河一帶發現了“璞玉”的蹤跡。這得益於“相璞”能人的堅持不懈。

他們當中,有的童年時代就是在河灘戲水、堆沙、撿石中度過,稍長,又長期與沙石打交道。他們常常聽到長輩或者老師講“卞和獻璞”、“完璧歸趙”和“和氏璧”價值連城的典故,同時熟知民間傳說。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生長在沮河岸邊的“相玉”能人卞和,有一天彷彿看見沮河西岸的一個臺基上,有一隻鳳凰在翩翩起舞,這隻鳳凰就落在山頂的臺基上,這就是今天南頤縣境內赫赫有名的鳳山。

鳳鳴者,鳳凰飛鳴棲落之地也。

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於是他們動手在臺基下的沙石中挖掘起來,果然挖到一塊形狀大小像石枕一樣的石頭。農天一仔細端詳後,認定這是一塊難得的外有皮殼、內藏寶玉的“璞”,因而就有了流傳千古的“和氏璧”故事。

“相璞”人歷經千辛萬苦,在一個大雨如注的深夜,他們在亂石堆中意外發現,一塊被撞掉了一小片皮殼的“怪石”露出了清亮溫潤的白玉。此後,他們根據自己多年撿石“相璞”的感性認識,總結出了“相、聞、掂、切”的訣竅,其“相璞”技巧已經熟練到蒙上眼睛,也能將混放在亂石中的“璞玉”挑選出來的程度。

他們利用爬坡涉水撿石“相璞”之機,農天一還拜訪了他父親的老朋友汪秀才,求教玉石工匠,根據“璞玉”發現地的地理特徵,找到了“璞玉”在荊山沮河流域的次生區域和地點。農天一將一部分親自帶往漢口經玉雕藝人鑑識後,雕刻出了璞玉作品。如南頤縣奇石“玉白菜”就是其中的絕品。正如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描述的:“(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特徵極為相似。

農天一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大事。在當地,“和氏璧與荊襄玉”、“卞和玉”與“卞和茶”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