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忙碌,農天一手邊總可以有一盞茶,除了解渴,還可以養心——在某一瞬間,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感受到清風浩蕩。
在他看來,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時光。
湯色翠綠,久泡久新,荊山茶葉歷來擁有清新、持久的特質。為此,農天一在其父的指導下,搞出了一款荊山“雲霧野生茶”。
隨後,經過“三濟堂茶行”成熟的營銷渠道,雲霧野生茶被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挑選、購買、放進茶箱,或帶回家自品,或作為特殊的中高階產品進行銷售。講究的是一個茶的“野味”“野趣”和“奇香”。
那這雲霧野生茶因何而來?
原來山裡的茶農,自小看著父母種茶採茶,長大後遵從父輩的種植習慣,幾十年不曾修剪改良茶樹,眼看著茶園肆意生長、茶樹參天蔽日,只能搭梯子採茶。一年下來,採不了多少茶,而且茶葉品相一般,到了收購季節,也很難賣出好價錢。
三濟堂茶行的出現正逢其時,並對野生茶進行收購和加工。因此,農天一將綠茶分為芽茶和炒青兩種。芽茶是其商品名為“雲霧奇峰”,外形呈扁形,幹葉白毫附體,色澤翠綠,香氣慄香持久,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黃均整,滋味醇厚回甘。
炒青則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外形呈條形,幹葉緊實墨綠,清香,湯色黃綠,滋味鮮爽醇厚,葉底黃綠明亮。雲霧綠茶內質豐富,含天然硒元素,水浸出物。
湖北是“茶聖”陸羽和“茶祖”神農的故鄉。在荊山的原始森林中,只要深入其中,就會發現野生茶樹,它們在荒野靜靜地生長著,有的成片,有的是一兩株或者多株。
自古高山雲霧出好茶。高海拔山區雲霧瀰漫,茶樹接受日光輻射和光線的質量與平地不同。空氣、溫度、光照、土壤等方面深刻影響著茶樹的生長和茶葉的品質。
這裡自然資源富集,負氧離子濃度高。漫射光多,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茶樹自身營養物的體內迴圈,茶樹中茶多酚、氨基酸、果膠質等營養物質得以積累和貯存。
此外,山區茶樹根系發達,有效物質沉澱到葉面,使得茶葉滋味醇厚。
農天一是這樣介紹給茶商的,雲霧奇峰茶產於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茶葉外形扁平,色澤黃中隱翠,湯色清澈明亮。
為提高茶葉潔淨度,保留更多活性成分,雲霧奇峰首創“採摘前1618小時霧化清洗技術”。也就是說,茶葉生長在茶樹上直接清洗,用噴霧的方法清除茶葉上的浮塵、鳥糞、蟲卵等雜質。
“以前洗茶大多在採摘後,用人工清洗鮮葉,容易使鮮葉損傷,發生紅梗紅葉,而且易二次汙染,影響茶質。而在採摘前霧化清洗,葉面潔淨度大大提高,既節約成本,也保持了茶葉芽葉的新鮮度。”農天一又說道。
當下,雲霧野生奇峰品牌擁有云霧奇霧、炎帝奇峰、神農青天袍等,這些也得益於農天一濃厚的種茶製茶情結。
農天一說道:“茶葉既是一種商品,又具備文化屬性,是代表中國的元素之一。荊山自然環境獨一無二,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茶商們品鑑後,紛紛豎起大拇指。
荊山民間關於神農氏的傳說故事極為豐富多彩,中老年人大多能講出幾個炎帝神農氏的故事來。炎帝神農氏在這一帶搭架採藥、懲惡揚善、為民謀利的事蹟,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大家心目中,茶祖神農氏的貢獻是最大的,聲望是最高的,遠遠超過天上的神仙。
這些傳說故事,都是指向神農氏,他曾踏遍荊山的千山萬水,架木為巢,供老百姓居住;搭架採藥,編寫藥書,為民治病;他鬥兇獸、懲惡人,弘揚了人間正氣;他教民稼穡、養蠶、紡織、種樹、採茶、製陶、制末耜、飼養禽畜、創集市貿易、作琴瑟、創歌舞,與民同樂,出現了太平盛世。
在荊山,有一個流傳極廣的故事:一次,神農氏採藥嘗百草時中毒,生命垂危,他順手從身旁的灌木叢中扯下幾片樹葉嚼爛吞下去,用以解飢療渴。奇蹟出現了,這幾片樹葉救了神農氏的命。於是,神農氏將這種樹葉命名為“茶”,並倡導植茶、喝茶。
現代科學證明,茶葉的茶單寧等物質的確能抗菌殺菌、消炎解毒,而且具有防癌功能。
遠古時候,神農為遍嘗百草率眾尋到了一座高山上,但見這兒山勢陡峭,森林遍野,認定必有奇藥密藏,不禁喜出望外。
他先教民“架木為屋,以避兇險”;繼教民“架木為梯,以助攀緣”;採得了良藥400種,成就了《神農本草經》,為向天帝覆命,才“架木為壇,跨鶴飛天”而去。
九月的雲霧山中,那最高處,放眼望去,整個茶園內,林中小徑像一條條白色飄帶隨意搭在山腰,有零星民居掩映在山澗。
九月至十月間,又是山裡獼猴桃成熟的季節,山裡的獼猴桃品質獨特,枝繁葉茂,在枝葉掩映之下,毛絨絨的,累累碩果,像一群淘氣的孩子,有三五成簇的,有十個八個排成行的……
環顧四周,獼猴桃沐浴在暖暖的正午陽光中,泛起金色的暈光。
在山腳,農天一和白龍傑來到了一條小河邊,這條河域雖然水流量不大,卻也是難得的清冽,河水裡的魚兒,螃蟹清晰可見,山野茶果飄香,茶樹映蒼穹,難得的一片純淨天地。這裡主產茶葉,也產獼猴桃。
他倆已來到白雲山之巔,正待雲起之時。踩著陽光,行走在這片原野裡,如同雲朵飄在天空中,路邊野花一叢叢地開著,已是八月末,山外正是火熱,而山中已覺秋涼,清爽。
農天一的眼前忽然閃現出這樣的景象:抬頭看遠方的時候,眸子裡有星光閃爍。而那些採茶女,情願做衣角粘香的女子,手裡還執著乾乾淨淨的初衷,一路走著,一路巧笑嫣然。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一絲涼風吹過,漫山遍野的茶樹和獼猴桃沉浸在這片山谷裡。彷彿風雨與共,沐浴雲霧玉露,那縷縷陽光穿過茶林款款而至……
當然,這裡還有知名的茶葉品牌——白雲銀針。
此時,他倆正在白雲山茶房喝茶呢。農天一對白龍傑說:如果用玻璃杯沖泡的白雲銀針,茶芽豎立於水面,像萬筆書天,隨即部分茶芽徐徐下沉,還有的忽上忽下,“三起三落”,最後沉聚於杯底,芽尖向上,似“群筍出土”,又如刀槍林立,芽光水色,渾然一體,茶水相映,蔚為奇觀。
白龍傑說,白雲銀針,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它的品質傳奇。
白雲山的氣候、地質、土壤、植被等條件優良,茶葉生長期長,形成了獨特的適茶環境。
製作白雲銀針,全是清明前採摘的茶樹芽頭,每千克幹茶大約5萬個芽頭。而鮮葉採摘時每個要求芽長25~30毫米,寬3~4毫米,留葉柄長約2毫米。
農天一放下茶杯,接著說,還有“九不採”的採摘標準,即:雨天不採、露水不採、紫色芽不採、空心芽不採、開口芽不採、風傷芽不採、蟲傷芽不採、瘦弱芽不採、過長過短芽不採。
白龍傑記得清清楚楚,他說,一般於清明前7天左右開採,最遲不超過清明後10天。
農天一點頭稱是。
他又道,白雲銀針為黃茶製法,經殺青、攤涼、初烘、初包、復烘、攤涼、復包、乾燥等工序,歷時60小時製成。成品白雲銀針茶,外形芽壯多毫,條直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時湯黃澄亮,香氣清高,味醇甘爽,葉底明亮。
白龍傑抿口茶,笑道,特別是一道獨特的“悶黃”工序,使白雲銀針的內含生化成分更加豐富,滋味變得更加醇和。
隨後,倆人在白雲銀針悠悠的茶香裡,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