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白左橫行,新浪潮思維下孟山公司受到的阻力很小,我們國內的輿論環境……上面的要求是除非能一次性做出像你這樣完美的解鎖基因成果,不然任何人體試驗免談。”
楊平凡不為所動,“想要抽我的血,可以,想要我的精華去搞克隆胚胎,免談。”
李隨風還想再勸告,手環上的提示燈一閃一閃起來,有重要訊息,頓時擺擺手讓楊平凡先離開,自己瀏覽起來。
到了第二天,楊平凡又接到李隨風的電話,要他馬上到會議室開會。
楊平凡趕到的時候發現李東來也在,李隨風見他進來,示意他把門關上,在電腦上點了幾下,整個會議室頓時暗下來,只剩下全息投影畫面。
“今天叫你們過來,是因為我最新收到一個緊急的訊息,需要你們倆出手。這個東西,涉及到一段塵封的往事,所以我要先給你上課科普一下。”
李隨風話音落下,楊平凡和李東來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神裡看出疑惑,不知道李隨風葫蘆裡在賣什麼藥。
“你們應該都知道歐洲中世紀曾經發生過的獵女巫和屠貓運動吧?”
兩人點點頭,“看電影的時候瞭解過,但具體就不知道了。”
李隨風道,“作為一種馴養歷史悠久的寵物,貓咪在人類社會之中的地位,也是幾經沉浮——有時被捧上雲端,尊為頂禮膜拜的神獸,有時卻又墮入地獄,淪為人人喊打的邪魔。
貓兒的地位曾經十分尊貴——在最早馴化家貓的古埃及,古埃及人不但視貓為重要的家庭成員,更視其為滅鼠的專員,以及尼羅河谷倉的優質管理員。
因為貓對穀物囤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埃及人逐漸把貓給神化了起來,創造出了貓頭人身的貓女神芭斯特,每年春季,古埃及人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聚集數十萬人一同歌頌貓女神芭斯特,可以說,那是貓咪在人類社會地位最巔峰的一次了。
而在東方,類似的情況也不少。
早在宋代,貓就從“捕鼠于田間以飽自腹”的下九流地位,一躍而為“睡美人於懷中魚肉食之”的老爺身份,成為權貴和富人們消遣和賞玩的工具。
不僅不用再自己捕食,南宋時期的臨安甚至出現了寵物市場,《鹹淳臨安志》中有記載:“都人畜貓,長毛白色者,名獅貓,蓋不捕鼠,貓徒以觀美。”這種舶來的波斯貓非常貴重,不吃老鼠,只能以“炙豬肝與食,令毛耏潤”。
貓的地位之高,在文人的筆下可見一斑,陸游在寫下名篇“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當天,也留下了“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這樣的寵貓詩句,哪怕在晚年被罷官後,陸游家境窘迫,飢一頓飽一頓,看到自家主子跟著受苦,還寫了一首詩來表達愧疚之意。
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宋代文人雅士對貓的喜愛,直接傳遞給了明朝。明仁宗那會兒,一介布衣楊士奇靠“靜者蓄威、動者御變”、“樂我皇道、牙爪是司”幾句話,直接一步青雲。
到了1560年,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貓死了,為了紀念這隻名為“霜眉”的貓,嘉靖直接用道教禮儀設壇祭貓,又不顧內閣重臣們“此舉非明君所為”的勸阻,直接用用金棺葬貓。
最後這隻貓埋在了萬壽山北坡,並立了一塊墓碑,碑上赫然印著三個蒼勁的大字:虯龍冢。
金棺厚葬並不足以安慰嘉靖失去摯愛的悲痛,於是他要求大臣們為他的愛貓寫文“薦度超生”,一個叫袁煒的大臣揮筆成章,呈交了一篇文采飛揚的祭文,文中一句“化獅為龍”讓嘉靖大為讚賞,皇帝大手一揮,袁煒的命運也就此開掛:從區區一個禮部學士直線升職為吏部侍郎,沒過多久又升宗伯,加一品,直接入了內閣。其晉升之速,前所未有。
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沿襲了明朝皇帝世代的貓奴基因,尤其張居正死後,他更沉湎於酒色和養貓,皇宮裡貓的數量氾濫,遇到年幼的皇子公主就“相遘而爭,相誘而嗥”。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我們的鄰居日本。第一讀書網
《廣辭苑》裡記載,日本四周環海,並不產貓,直到奈良時代,為了防止佛經在路途中被老鼠損壞,日本遣唐使特地從中國引進了幾隻貓,因數量稀少,只有皇室才有飼養的權利,普羅大眾連貓長啥樣都不知道。因此在很久的一段時間裡,養貓就是權勢的象徵。
初次出現在國民面前,日本貓就擁有顯赫的地位,甚至出現了著名的“招財貓”的傳說。
傳說在江戶時代,一隻名叫小玉的貓咪住在沒落的東京豪德寺,主持希望它能為寺廟招來好運。
某天,城主一行人路過寺廟,小玉在門口舉著前爪搖擺,似在邀請他們入廟,城主剛跨入廟內,外面立刻雷雨交加。城主大感命運指引,此後頻繁光顧豪德寺,寺廟的香火從此源源不斷。
這只是招財貓眾多誕生的傳說之一,在今天看來,這些傳說的創作指令碼非常幼稚和粗糙,而且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貓可以為貧苦老百姓帶來的福氣和好運。這種簡單但美好的故事特別容易在老百姓中間傳播,如今幾乎每一家日本商鋪裡都供著一尊招財貓,足見招財貓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分量。
更厲害的是,日本人自來信奉“神佛各奉”,意思是各家神社或寺院只需遵奉自己信仰的神靈,貓卻完美破了這條例:許多神社和寺院裡除了供奉神靈之外,也供奉著貓。《日本文化史詞典》中,日本文學家直江廣治在“貓”的條目裡直接指出,貓在日本“神佛共奉”貓的現象,對映了貓在諸神之間的跨越性特徵。
我列舉的這些例子,只想說明,在人類歷史上,貓的地位,從來都是處於受寵狀態的,鮮少出現受虐現象,但是卻在某個地方出現了意外。
那就是歐洲的中世紀時期。
到了中世紀,隨著基督教勢力逐漸掌控歐洲大陸之後,貓的神聖崇拜就在西方世界迅速變成了歷史。
教會開始隱隱覺得貓這東西似乎哪裡有點不對,總是帶著點兒邪氣。
表面上看,是教會對《聖經》的理解出了偏差,《聖經》裡面記載,人類是上帝子民,上帝創造萬物,都是來服侍人,受人統治的。
但貓卻不像狗或其他家養動物那樣聽人的指揮,而是徘徊在熟悉和陌生之間的某種不可捉摸的生物,加上它碰巧又是夜行動物,於是就被當時的基督教狂信徒們,把貓咪跟魔鬼和巫婆之類的玩意兒聯絡了起來。
我相信大家接觸過的影視劇裡,那些邪惡女巫的身邊之所以往往趴著一隻黑貓,或者女巫自己就會變成一隻黑貓,然後在黑夜中從事各種邪惡的活動……這個形象最初就是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封建迷信。
不管兩者的關係為何,女巫與貓都是撒旦的寫照,都是邪魔的化身必須受到審判及殘殺!
於是,轟轟烈烈的全民屠貓運動,就這樣在宗教氛圍濃厚的中世紀歐洲各國上演了。
最初,這還只是民間的自發行為,但是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的一封信——《羅馬之聲》,直接公開宣稱貓是一種“非基督教的邪惡動物”,是那些可怕女巫的夥伴,要求全體基督徒用彷彿未來中國人除四害的勁頭,齊心協力地把貓兒從歐洲的土地上趕盡殺絕!
至此,屠貓運動得到了官方鼓勵,變成了事實上的法律義務。
根據神父們傳達的上帝的教誨,貓是邪惡的,任何人——尤其是女人——如果表現出對貓的喜愛,就會被每一個人懷疑是異端或巫師,有被活活燒死的危險!
在那個虐貓成狂的驚悚年代裡,如果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於夜裡外出遇到了小貓,就一定要用盡各種的殘忍手法把這種貓殺害掉,若留下活口或殺貓的方式不夠殘酷,則是被認為是對基督耶穌的不尊重和不崇敬!
當時很多人相信,所有的野貓都有邪惡的靈魂,保護自己不受邪靈傷害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貓弄殘廢,比如打斷貓的腿或弄瞎它的眼睛。
尤其是貓的眼神,似乎具有人性和能夠窺視人內心的能力。
在近代早期的法國各地,貓往往是不吉的預兆:漁夫在路上碰到貓就會妨礙今天的收穫;貓出現在麵包房就會使麵包不能發酵;有些人甚至相信趁熱吃新鮮的貓腦可以獲得隱身的能力;如果一隻黑貓跳到人的屍體上,就會使這具屍體變成殭屍,這種習俗在中國也有類似的,出殯期間停靈房附近不能有貓的講究。
歐洲教會覺得唯一逆轉這個過程的方法就是當場殺死這隻貓,並把貓血淋到屍體上,再將人和貓的屍體焚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