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陵關城牆堅固,易守難攻,一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齊釐公時期猶嫌不足,在穆陵關以北十里處構築了第二道城牆做防線。這二道防線從泰薄頂東側的脖根腿北去,經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衚衕、城頂山、摘月山、臥牛邑,在臨朐、安丘境內轉一個大彎,在沂水邊界與第一道城牆會合,使得兩道城牆圍成一個以穆陵關為核心方圓五十里的“城邑”。二道城牆的關口叫“大關”,大關以北不遠是“小關”。小關、大關、穆陵關,三重防線三道關,構成了一套齊國南部完整而縱深防禦體系。但這裡畢竟是齊國的邊塞,人煙稀少、交通不便。軍士們把守這裡是十分艱苦的差事。那裡過去一向有地方城邑派兵輪番把守,而今在齊襄公的眼裡必須防範周王室的兵馬襲擊,所以派連稱、管至父齊國的精銳不會把守。當然連稱、管至父的兵馬並不是每天都要到這惡劣的邊塞把守。他們的大部人馬還是要駐守在這個叫葵邱城邑之中,但是每天都要派少量哨兵到城牆之上瞭望觀察,一旦發現敵情,便是給葵邱城邑中的屯兵發訊號,狼煙一起,駐紮在邊城中的將士便要速速登上關隘,與入侵敵軍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