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售債券在理論上的確是可行的,但我們必須得考慮到實際狀況。”施耐德解釋道:“如果我們發售債券,那就等同於在向外界透露一個資訊——我們的錢不夠用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才開始讓外界接受我們這一套金融制度,讓大明的商人願意把金銀存放在我們的銀行裡,但這些人未必會理解債券的實際意義,一旦他們覺得自己的錢有風險,那我們的銀行就有可能會面臨擠兌的狀況。簡單來說,我們現在的金融信用還不足以支撐起債券的發售,或許等到我們的政權建立之後,這種狀況會逐步改變,等我們治下的歸化民有了真正的歸屬感,就可以試著在內部慢慢發行政府債券了。總之,要用這個辦法,還需要一段時間等待外部條件成熟一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