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嗜血神醫> 第二卷 第二百九十二章 塞先生不喜歡中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 第二百九十二章 塞先生不喜歡中醫

“打個比方說,有這麼一個菜譜,配料裡寫著:‘老抽一勺、小蔥一把、鹽少許’,咱們華夏人都知道是啥意思,換個老外來就懵了,‘一勺’是多大的勺?‘一把’是多大的把?最可氣的是這個‘少許’,別說老外們整不明白,就算是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少許’到底是怎麼個劑量單位?”

觀眾們哈哈大笑,他說的是實話,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困惑。

“沒有標準化就沒辦法普及,培養一個KFC的臨時工,只需要半天,長期員工也就最多一個星期,而培養一箇中餐廚師要多久?我問過我爸,他當年在後廚當剝蔥削土豆皮的雜工就當了半年多,然後切墩切了兩年,配菜、大工、掌灶、主廚,一步一步混了十年才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廚師,可見培養一個合格的中餐廚師有多難。

所以我爸說,中餐永遠都只能在華夏開,永遠也做不到肯德雞麥當勞的地步。”

“非常好,這位同學說的基本上就是我想說的,而他說的比我還要透徹。”杜林向那位觀眾拱了拱手,“多謝。”

“我認為,中醫日漸沒落有兩個原因,一是外因,一是內因。外因在於西醫對中醫的圍追堵截,就好比是兩軍對壘,中醫一方雖是本土作戰,但勢單力薄,架不住西醫人多勢重,為什麼西醫人多呢?這就是剛才那位同學說的問題了——‘標準化’。

為什麼西醫能做到標準化呢,因為西醫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科學,西醫用於治病的理論,很少是由醫生創立的,而是由解剖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這些基礎學科的專家創立的,就算是各種西藥和各種檢測儀器,也不是由大夫發明的,而是生物化學專家和工程師。

科學本身就是一種普適的,唯一的道理,比如科學說一加一等於二,那它就等於二,不可能得出別的結論來。

在坐的各位大部分都是醫科生,也就是未來的醫生,你們在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義務教育,學的就是這些基礎科學的知識,在你們沒接受專業的醫學教育前,已經對西醫治病的基礎理論所有了解,所以進入學校後,只好經過專業醫學技能的培養,你們就會成為大夫。”

“杜醫生,那這和標準化有什麼關係呢?”底下一個觀眾大喊道。

“有關係,試想一下,教你們解剖學的老師病了,換一個別的老師來教你們,你們覺得對你們的學習影響大嗎?並不大!因為無論是哪個老師,他們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去教學,教出來的學生可能水平有高有低,但決不可能有太大的差別。

同樣的,假如你明天轉學了,去了另外一所醫科大學,學同樣的解剖課,你會發現,這個學校的老師和咱們中湖醫科大學的老師講的內容其實也差不多,大同小異罷了。

這就叫標準化!反觀中醫,就像中餐廚師一樣,培養週期長不說,還要像廚師分八大菜系一樣,分出不同的流派,而且中醫的流派比廚師可複雜的多。

比如有在治療上倡導溫補脾胃的‘補土派’,以滋陰降火為主的‘養陰派’,還有喜歡用寒涼藥物的‘寒涼派’,擅於大量使用劇毒中藥‘附子’的‘火神派’,其餘還有從補土派衍生出來的‘易水派’、以《傷寒雜病論》為主要開方依據的‘經方派’、主張先攻後補,攻下為主的‘攻下派’等等多種流派。

這些流派中,每一派都自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不同派別的對待同一個病症,都各有一套治療方法,而且最神奇的是,還都能自圓其說,為各自的治療方法在各自的理論體系中找到依據。

可惜,這些流派之間不但不能取長補短,反而互相攻訐,紛爭不斷,不同流派之間的弟子不得往來,這就等於是自己阻斷了前進的腳步,十九世紀初,正當西醫在整合多個學科的力量,形成一套科學、完整、嚴謹,標準化、可複製、易普及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的時候,中醫卻在忙著勾心鬥角,爭名奪利。

所以當西醫大軍衝進華夏時,中醫不但勢單力薄,而且還在內訌,怎能不敗?”

臺下一些學中醫的學生有些沉默了,這一點他們是最有感觸的,中醫學院裡,有幾個講師就分屬不同的流派,有時上節課剛剛學完一位經方派講師講的傷寒論,下節課教方劑課的講師是“補土派”的,說剛才你們聽那些都是狗屁,你們得聽我的,遣方用藥應該注意“顧護中土”……

“還有一點,就是內因了,這裡我給大家引述幾位名人對中醫的評價。先說一下這幾些話的時代背景,都是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也就是華夏全面接觸西方文化,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塞先生(Science,科學)在華夏大行其道的年代,而這位塞先生,不怎麼喜歡中醫。

第一句話,‘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呵呵,這倒像是我說的。”莊珀石在一旁笑道。

“說這話的人你肯定認識,”杜林對莊珀石和觀眾說道,“咱們大家都識,大文豪!魯迅!”

“譁~”臺下一片譁然,“真的假的?魯迅還說過這麼偏激的話呢?”

“不信的可以去查一查,集《吶喊》的序言裡可以找到。

然後是第二句話‘我是寧死不請教中醫的,因為我覺得若不如此便對不起我所受的教育’,說這句話的人叫傅斯年,北大才子,五四時是學生遊行的總指揮,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

是不是很奇怪?一個研究歷史,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竟然也不相信中醫?如果大家瞭解這個人的求學經歷就會知道,他曾在歐洲學習過生理學、數學、物理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勃朗克的量子論,所以這是一位文理雙修的學者,也算是當時的精英階層,他也不相信中醫。”

臺下一片沉默。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