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曆元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後,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並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 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 ,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於李顯[81] 。在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而在後來一次徵兵中,“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此事更加說明李唐才是眾望所歸。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