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湖中部清淤工程進行的同時,環湖的清淤工程也逐漸開展了起來。
因為用高壓水槍把表層較稀軟的淤泥沖走之後,下面更多較硬的淤泥就可以直接使用機械,轉移到最開始圍出來的那些淺水區裡,進行自然脫水。
而且,魏民生也並沒有閒著,他在異世界靠近雲夢澤區域的群山之中,找了一個很大的低窪地帶。
然後每天夜裡直接透過空間的轉移能力,將滇池中的淤泥大量地轉移到這個低窪地帶中堆放起來。
華夏國國資部則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在魏民生的幫助下,按照現代化的標準,在這個低窪地帶四周的山頭上修建了幾個堆肥廠。
然後安排了相應的工作崗位,將這些淤泥與稻殼、木屑、雜草、秸稈和養殖場中的糞便混合,摻入專用的堆肥發酵菌種後,再送到堆肥廠進行發酵處理成有機堆肥。
堆肥廠生產出來的堆肥,一部分被用於雲夢澤邊緣區域新開墾土地的土壤改良,一部分被轉移到現實世界的汙水處理場。
以汙水處理場為幌子,向周邊地區出售符合國家標準的有機堆肥。
多管齊下的清淤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只用了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小湖中的絕大部分淤泥就已經被清理一空。
但是,現在的滇池水域面積遠遠低於幾百年之前的規模,蓄水量減少的同時,水域的深度也大幅度降低。
為了達到魏民生治理方案中的目的,現有的滇池應該在減少水域覆蓋面積的同時,提升其平均湖水的深度。
所以,民生公司繼續組織力量對湖底進行深挖,並且用挖出來的泥土不斷地加高環湖沿岸的堤壩,以提高小湖容納湖水的能力。
而且,為了解決後期新產生淤泥的清理問題,在海口附近的湖底挖出了一個直徑上百米、深五米的大坑,然後從大坑出發,斜著向周圍挖出了十幾條放射形深溝。
湖底新產生的淤泥經過水流的擾動,在重力的作用下會沿著這些逐漸變深的溝渠,慢慢地彙集到這個大坑裡。
然後用汙水泵把湖底的淤泥漿,抽到其它汙水處理場的沼氣池內進行厭氧處理,達到良性迴圈的目的。
要想用人力把幾十平方公里的小湖向下挖幾米是很困難的,但如果把挖出來的泥土用於增高周圍的堤壩,是很容易將小湖的蓄水深度提高到十米以上的。
最先圍出來堆積淤泥的區域,經過幾個月的自然乾燥,那些淤泥已經可以用工程車輛,方便地轉運到幾公里之外的汙水處理場,然後被進一步加工成優質的有機堆肥。
在挖走這些淤泥之後,這些區域也形成了一個面積達二十多平方公里的環湖蓄水區。
如果僅憑這些工程車輛,雖然也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但速度肯定沒有這麼快。
在魏民生利用空間轉移能力暗中幫助下,幾乎省下了一半的工程量,節省了一半的工程時間。
僅用了六個多月的時間,小湖的總蓄水能力就達到了驚人的十億立方米以上。
在堤壩被清空了淤泥的這一邊,用先前開採出來的石材修建起了保坎,並在堤壩的旁邊還挨著修建了三座小型汙水處理場。
同時,那三個環島也被改造成了三個汙水處理場,六個汙水處理場的一期工程完工之後,就開始了對大湖中汙水進行淨化處理的工作。
堤壩中部的那個汙水泵站繼續發揮了作用,把大湖中的汙水不斷地抽調到每個汙水處理場之中,在持續處理汙水的過程中,並不再需要魏民生的干預,因為魏民生有更為簡單的辦法把這些汙水置換成二類水質以上的清水。
滇池中這些富營養化的汙水,對於現實世界的人們來說是一種災難,一種嚴重的汙染。
但這些富營養化的生活汙水,對於異世界的雲夢澤區域來說,那就是上好的肥水。
在經過沼氣池的持續處理後,大量的沼液被用於雲夢澤區域水田的灌溉。
兩個世界存在的時間差,讓這些沼氣池處理汙水的效率被動地提高了八倍。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魏民生還從異世界轉移了大量的山泉水過來,補充到小湖之中。
所以,在別人的眼裡,只看到小湖中的清水越來越多,大湖中的汙水總量在慢慢減少,根本不會想到,那些被汙水已經被當成資源用到其他地方去了。
六公里之外的那個大型汙水處理場中的那些沉澱池,最終成為了魏民生轉移清水的臨時蓄水池。
利用聯通了幾個汙水處理場的管道,不斷地把這些清澈的山泉水排放到小湖之中。
於是,環湖的行人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大量被“處理”成二類水質的清水,被源源不斷地排放到已經被清空了淤泥的小湖之中。
尤其是那個大型汙水處理場排出的清水,幾乎達到了一類水的水質。
因為,那裡的地盤更寬,更多的處理級數可以得到更好的處理結果。
當然,這是僅僅是民生公司對外的解釋而已,真實的情況是,那個幾乎完全封閉執行的大型汙水處理場現在已經完全成為了山泉水的轉運池。
而湖中的那幾個小型的汙水處理場排放的清水中,還含有大量只經過兩級處理的汙水。
雖然這些汙水只經過了兩級處理的汙水,嚴格說來並不能達到二類水質,但至少已經去除了絕大多數的固體物質,表面上看起來已經是比較清澈的了。
再經過接近一類水質的山泉水的稀釋,那些可溶性汙染物的指標輕易就達到了二類水質,而且這樣的處理速度是其它同類汙水處理場無法做到的。
對於這樣的汙水處理效率,民生公司以商業技術秘密為由,拒絕了當地政府和各大媒體的窺探。
而那些明裡暗裡的眼線也把幾個汙水處理場的設施研究了個遍,卻仍然沒有找到任何異常的地方,只能懷疑民生公司擁有了某種對富營養化汙水分解效率極高的菌類的控制技術。
政府也組織相關部門對幾個汙水處理場的排放進行了檢測,都得到了他們滿意的效果。
只用了半年時間,這個佔整個滇池面積三分之一的小湖就已經看到了希望,成為二類水體指日可待。
所以,在看到這樣的成果後,政府果斷終結了其它配套工程的持續投入,按照合同要求,每月按時把治理資金投向了民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