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司馬相如的文章傳播離不開卓王孫的家財萬貫,李白也是混跡於長安多次出入皇宮的風流名士,岑參則在邊塞有著不少與士兵同甘共苦的經歷。
而陶淵明既然是歸隱之人,那麼他的這些田園詩如何流傳出來?
畢竟,這個時候雖然距蔡侯紙的出現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但是,紙的製造本身就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所以寫字作畫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畢竟這材料都不那麼容易搞。
王羲之能夠成為書法家勤奮和天賦固然至關重要,不過富裕的家庭則是基本條件。
畢竟,王導作為東晉的奠基人為東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所以整個東晉朝廷都是屬於“王馬共天下”的格局,自然王氏宗族也都非富即貴。
當然,陶氏宗族也不遑多讓。畢竟,祖上陶侃也是東晉王朝開國時期最重要的將領中的一員。
所以,作為富家子弟,年少時候就能讀書識字鑽研經典也就非常正常。
但是,父親病逝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境逐漸走向了困頓,按照“弱年逢家乏”來看,到了弱冠之年,老陶家的經濟陷入了危機。
這麼一來,不管陶淵明願不願意都必須去尋找一份合適的差事來養家餬口了。
於是,鑽研句讀之後,陶淵明自然就和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開始進入人生的必經之路——宦海沉浮。
自然,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這是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陶淵明所在的年代已經到了東晉末年,內部矛盾不斷,有實力的人似乎都把目標朝向了東晉皇帝的寶座,其他人則在一旁見機行事。
於是,受董仲舒以來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響的陶淵明很自然的就會厭惡這種氛圍。
自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也進行過很多抗爭,畢竟自己家境雖然中落,不過宗族還是有著一定的勢力的。
但是,陶氏宗族雖然還算比較殷實,卻幾乎沒有政治上的話語權,畢竟離陶侃的年代已經過了太久。
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陶淵明逐漸對這個越來越風雨飄搖的東晉王朝失望,也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痛苦,這麼一來酒也就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自然,在這個過程中陶淵明一直有詩文出世,由於陶淵明有著濟世的想法,所以早期的這些詩文無疑是與出世相關。
接著,隨著友人的傳頌可能就逐漸有了一些名氣。
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陶淵明依然無法適應這種複雜條件下的宦海沉浮,自然就更加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看著這逐漸走向毀滅的東晉王朝,陶淵明顯得越來越無奈,酒喝得也越來越多。
多次在不同的人手下做事後,陶淵明發現,無論如何都很難真正為人們做實事,整個朝廷已經腐爛到了骨髓。
畢竟,在傳統的儒學觀點的指引下,陶淵明是希望東晉王朝能夠真正緩和這些內部矛盾,讓百姓過上好的生活。
於是,不滿現狀的陶淵明只能終日與酒為伴。
但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陶淵明終於不能與這些人為伍,最終下定決心辭官回家。
於是,窮則獨善其身,最終,陶淵明選擇了迴歸田園,把酒言歡的生活。
畢竟,繼續在宦海只能影響心情,而回歸田園則能讓人豁然開朗,雖然生活是會艱難些,卻總比整天看著不想看到的人要好得多。
自然,“性本愛丘山”,在山水之間沒有了束縛,陶淵明終於可以充分的發揮才能進行創作了。
而且,友人的出訪看到這樣的陶淵明也更加能開懷暢飲了。
與此同時,外面似乎也傳來了好訊息——意圖稱帝的桓玄已經梟首,晉帝已經復位,名將劉裕將朝堂整拭一新,似乎東晉中興已然成為定局。
於是,帶著類似於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心態,陶淵明的詩中逐漸充滿了新春的氣息。
由於看到了希望,陶淵明又一次的重新踏入了宦海,準備為國家的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自然,再次踏入宦海,隨著各種交流,之前歸隱出的那些詩文一下子又傳播了出來。
似乎,和想的一樣,整個國家逐漸走向了正軌,而北方的割據勢力則陷入了混亂,接著,北伐被提上了朝廷的議程。
前面的幾代皇帝的時候,祖狄等人的北伐先後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這一次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因為是大將軍牽頭掛帥。而大將軍,已然是人們心中的戰神。
接著,大將軍劉裕身先士卒領軍北伐勢如破竹成功的將黃河以南的地區全部收復,整個東晉一下子擁有了天下的大部分版圖。
似乎,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這看似美如畫的東晉王朝似乎美得太不像話。
嗅覺靈敏的陶淵明發現了其中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只呼喊著大將軍的名字,與此同時,東晉皇帝似乎已經沒有了實權。
看到這樣的情況,陶淵明明白,無論自己做什麼,東晉的消失都只是時間問題了,看似的強大也只是迴光返照,大江東去從不回頭!
畢竟,桓玄被幹掉了有劉裕,劉裕走了還會有其他人,皇權旁落,東晉已經沒有了希望。
這麼一來,察覺到這些的陶淵明最終選擇了永遠的離開這宦海。
果不其然,北伐回師建康不久歷史就開始了新的篇章,劉裕登基,新的宋王朝建立。
雖然,這個過程顯得很溫和,整個江南似乎都沒有起什麼波瀾:但是,聽到這樣的訊息,山水之間的陶淵明自然又是隱隱作痛,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大勢已去。
於是,只能寄意紙筆,勾勒出夢想中的那個地方——桃花源。
但是,陶淵明也明白,這樣一個地方就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永遠都可望而不可及。
所以,本就不擅長耕種的陶淵明即使已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貧困之境也不願意接受新生的宋王朝的官職。。
即使檀道濟這種層次的開國元勳來請也無濟於事。
自然,連檀道濟這種層次的開國元勳都親自來請,所以陶淵明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名滿江東。